头条>正文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网友还在搜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他考了第一名却被乾隆换成第三,只因他是江苏人!

他出身清贫,不拼爹,拼实力,年少立志要做 " 人间第一流 "。凭着出众的才华,他深得汪由敦、刘统勋、傅恒赏识,还和刘墉成了好朋友。可惜,明明靠实力拿了殿试第一,却被乾隆强行 " 调剂 " 到第三名。好在凭着探花郎这张 " 通行证 ",得以进入翰林院当编修。

根据他的故事,大概可以写成一部《翰林攻略》了。(没错,和最近热播的讲小宫女逆袭成皇贵妃的《延禧攻略》,是一个时代的事)

你可能不了解他,但你一定熟悉那首 " 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"

他就是赵翼,江苏阳湖(今常州武进)人,与好友袁枚、蒋士铨并称 " 乾隆三大家 "。

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《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》为他单独立传,由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兴勤撰写,目前书稿已成。

" 北漂 " 的江南士子

赵翼的父亲是教书先生,靠着微薄的薪酬维持家计。赵翼15岁那年,父亲去世。作为家中长兄的他,从此挑起了生活的重担。父亲的老朋友怜悯他,便请他到当家教,以此养活弟弟妹妹。
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逆境中,赵翼发愤读书,并立下壮志:"少年意气慕千秋,拟作人间第一流。"

他在家乡考学不顺,就跑到天津,冒名应顺天乡试,考了第21名。这对他而言,是很大的鼓舞。那一年,家里的花刚好也开了21朵,他认为这是瑞兆。

后来,他到京师参加三年一届的进士 " 国考 ",考了好几次没考上。

那段 " 北漂 " 岁月里,他遇上了生命里的三位 " 贵人 " ——汪由敦、刘统勋和傅恒。

赵翼参加顺天乡试时,汪由敦是当时的考官,他很欣赏赵翼,便留赵翼在家当幕僚。赵翼帮汪由敦起草、处理文件,汪由敦曾经多次当着乾隆皇帝的面,夸赵翼文章写得好。

长时间在汪由敦家工作,使得赵翼因此得以饱览汪家的藏书。这对他日后的仕途进步及写作研究,都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。汪由敦去世之后,赵翼曾写过一首长诗悼念这位老师。

大学士刘统勋也曾请赵翼到家里编书,还经常请他吃饭。时间一长,赵翼跟刘统勋的儿子刘墉也成了好朋友。刘墉,号石庵,他不仅是大家熟悉的 " 宰相刘罗锅 ",还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大家。赵翼经常模仿刘墉的 " 石庵体 "。

后来,经过汪由敦推荐,赵翼得以进入军机处工作。傅恒作为军机处的长官,对赵翼十分看重。和电视剧里的翩翩佳公子不同,傅恒其实没多少文化,但他很欣赏赵翼的才华,还不断在生活上给予慰问,天冷了给他送皮帽,对他嘘寒问暖。

头名探花郎

清朝,军机处是权力很大的机关,虽然办公场地比较简陋。赵翼是军机中书,也就是负责文字工作的小官。他周旋于各大僚之间,渐渐有了才名。

乾隆26年开恩科,赵翼自诩甚高,认为自己应该取得高名次。然而,此前历年科举考试,前三名多出于军机处。坊间开始议论纷纷,引起了皇帝和军机大臣的注意。

恩科殿试之前的会试发榜,赵翼的成绩非常出色。傅恒却忧心忡忡地对他说:你这次考试,不要想着拿高名次了,能考中就不错了。

赵翼听了傅恒的话,心里暗暗叫屈:凭我的水平,为什么不能拿第一?那年,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和赵翼的常州老乡刘纶是殿试读卷官。赵翼担心,他们为了避嫌,会把自己的名次往下压。因此,他在考试时有意弃用刘墉的石庵体,改用唐代欧阳询的欧体,瞒过了刘统勋。

赵翼的试卷得到九位考官的圈定认可,被作为第一名上报乾隆皇帝。拆开卷封,大家都吃了一惊。殿试的最终裁决权在皇帝手中。乾隆一看,怎么第一名又是军机中书,又双叒叕是江苏人!考虑到历年江苏出状元太多了,而陕西很多年没出状元,他最终决定:将第一名江苏人赵翼与第三名陕西人王杰互换。

不得不说,乾隆是个 " 心机 boy",他做出这个决定,有更深层次的考量。王杰是陕西人,陕西在明朝曾出过状元,入清之后却一直没有。相比之下,江浙状元就太多了。更重要的是,在平定准格尔叛乱中,陕西、甘肃两省付出很多,乾隆为了安定大西北民心,一心要在陕西点个状元。当然,这位状元王杰本身也很优秀。他曾先后在两江总督、江苏巡抚的府衙当幕僚,写得一手好字,以往起草、誊抄的奏章就深得乾隆赏识。乾隆皇帝看到王杰的试卷,发现字迹很熟悉。

还有人说,赵翼无缘状元及第,和颜值也有点关系。赵翼下巴尖、脸小,可能是现在人人羡慕的 " 小 V 脸 ",但古人不喜欢。乾隆曾对傅恒说,赵翼文章写得不错,但脸上少了点福相。而王杰的长相,则更符合传统审美。好友蒋士铨曾调侃赵翼:"癯哉探花郎,不若徐公美。" 好友刘墉曾给他写诗:"清癯容貌劝加餐。"

明明考了第一名,却硬生生被 " 调剂 " 到第三名。这成了赵翼终身的遗憾。他不敢多表露,但也曾吐槽:"功名非福不能成。"

不过,凭着探花郎的身份,赵翼得以进入翰林院编修国史。找到像这样 " 专业对口 " 的工作,他还是很高兴的。

" 历史的见解 "

李杜诗篇万口传,

至今已觉不新鲜。

江山代有才人出,

各领风骚数百年。

你可能不了解赵翼,但你一定知道这首《论诗》。

赵翼为何说李杜诗篇 " 不新鲜 "?这不是对李白杜甫不恭,而是他针对当时文坛复古风气抒发的感慨。他认为,一代有一代的文学,不能盲目崇拜古人,而要在继承中创新,写出自己的独特风格。

时隔百余年后,胡适先生看到赵翼的诗,十分惊喜:"我生平不曾读瓯北诗,不料他有这种历史的见解。"

赵翼的观点,即使现在看来,也是非常有见地的。他在另一首《论诗》中写:"诗文随世运,无日不趋新。" 强调诗歌创作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而变化。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引用。

此内容为优化阅读,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。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。8610-87869823】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:jianyi@chinaso.com
文章关键词:
责任编辑:王莜涵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网友还在搜

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
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